南烘溪斜張橋~埔里新地標,看到它表示到家了

台灣之心水水遊-陳光明-鄧相揚-南烘溪斜張橋-國道六號斜張橋

台灣之心水水遊-陳光明-鄧相揚-南烘溪斜張橋-國道六號斜張橋

國道六號南烘溪斜張橋

埔里新地標 - 看到它表示到家了

圖 / 陳光明 文 / 鄧相揚

  南烘溪的溪水潺潺地流著,流著許多埔里人的歲月記憶,也喚起了旅外鄉親歸鄉的情愫,多少遊子期待著早日回到埔里的家,而家就在思念間。

  縱使早期埔里的交通相當不便,但回家是埔里人期待的共同符號。思鄉的符號隱藏在心扉,沿著輾轉的路途,看到了返家的燈塔,那就是埔里的地標映在眼簾不遠處,心扉間於是滿溢著無限溫暖。

  歲月已經久遠,但埔里人不會忘記,埔里的地標曾是耶馬溪、虎頭山、糖廠大煙囪、烏牛欄吊橋,而今則是跨越南烘溪而建的斜張橋。晚清時期,進入埔里盆地的孔道有水沙連南路、北路和二鑎隘路,由於北路和二鑎隘路沿山地帶為泰雅族的傳統領域,各族群之間保有傳統領域及界限,對於越界侵擾的外族,常常造成「番害」問題,故一般皆行走南路為主。

  南路有牛洞線和白葉山線之別,道光年間閩浙總督劉韻珂為了水沙連番地問題,千里迢迢地乘舟越過黑水溝來到台灣,從鹿港出發,沿濁水溪道路進入內山,循著耶馬溪溪谷來到埔里,這也是先民「鹿港挑埔社」的最早路線。日治初期,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則由鹿篙越過白葉山的沿山地帶,來到埔里社,出現在眼前的場景就是虎頭山及其延綿的群巒,那時候的埔里地標。

  明治末期,日本人整合了埔里人所開設的舊式糖廍,以新式的製糖設備,建立了埔里社製糖株式會社,並且開闢埔里社至外車埕間之輕便車鐵道,開啟了埔里產業的新紀元,聳立在埔里盆地的糖廠大煙囪成了埔里的地標;當埔里人坐著人力推動的輕便車,過了姊妹橋、牛洞,遠處出現在眼前的就是埔里糖廠的大煙囪,頓覺溫暖的家就在不遠處。

  昭和5 年( 西元1930 年) 爆發霧社事件,由於道路崎嶇,造成出兵困難,事件彌平後,日人加速「裡南投道路」的闢建,亦即由草屯起,沿著烏溪而抵埔里所建的道路,在進入埔里的門戶處,建了跨越南烘溪的烏牛欄吊橋,此時埔里人坐在汽車裡,搖盪在吊橋間,原來烏牛欄吊橋是這樣迎接埔里人的歸來。

  隨著埔里工商業的繁榮與中埔公路的拓築,埔里糖廠的大煙囪和烏牛欄吊橋先後消失在歲月的河流。興建國道六號的鏗鏘聲劃開了長穹,埔里邁入了交通道路的新紀元,感覺進出西部地區僅在咫尺之間。白鷺鷥駐足在茭白荀田間覓食,農夫辛勤地耕作,群巒與盆地的山水交織成一幅埔里美麗的圖畫,交通部國工局在南烘溪上興建了一座國道首見的「脊背式」橋樑,那就是埔里的新地標—愛蘭交流道斜張橋。

  斜張橋長度三百公尺,是由三十六條鋼索透過兩組橋塔所托起,一百四十公尺的大跨徑減少了建於河中之橋墩數,不僅降低對於河川之影響,其下所建的兩處生態池,更與茭白筍田園形成共生的生態環境。水沙連國道愛蘭交流道所建的的斜張橋,力與美的造型有如兩座金字塔聳峙其間,它不僅是埔里的新地標,更是埔里人歸鄉的心靈燈塔。

交通路線指引:

開車:國道三號 > 國道六號 > 愛蘭交流道。

台灣之心水水遊-陳光明-鄧相揚-南烘溪斜張橋-國道六號斜張橋

 

Pulife.tw

〈本網站最佳螢幕解析寬度為1,024 像素,建議使用 Google Chrome 或 Internet Explorer 9.0 以上版本的瀏覽器〉

大埔里生活網:埔里、仁愛、國姓、魚池~大埔里生活圈入口網站 Copyright © 2013-2017 白馬文創有限公司. Designed by  WHCC

 

白馬文創有限公司│網站建置│平面設計│廣告印刷│美術編輯│文化出版│專案企劃│地址:54551南投縣埔里鎮中山路三段248號